游客发表
在望虞河调水出现水质异常时段,由处置牵头单位统一调度,除明确地方环保部门为责任主体外,可采用交叉执法、联合执法等方式,开展涉及区域内的环境违法行为互查,形成治污合力,解决以往推诿扯皮、互不信任、数据打架现象,形成有利于流域督查机制良性循环的局面。
同时,规定政府编制相关规划必须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,新、扩、改建项目也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,实行排污许可制度。同时,新《条例》还结合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我省的试点工作经验,明确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、生态补偿、排污权交易、环保诚信制度等环境经济政策,促进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处理环境问题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、经济、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,进一步丰富了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手段和途径。
陈健春表示,环境执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。陈健春指出,为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程度,同时引起更多的社会共识,新《条例》还特别要求加强宣传教育。报刊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络等大众媒体应当开展公益性环境保护宣传,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,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报刊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络等大众媒体应当开展公益性环境保护宣传,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,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教育。这次《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》的修订,明确政府责任的有48处,企业责任的有29处,个人责任有27处,对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责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。
陈健春表示,环境执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。同时,规定政府编制相关规划必须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,新、扩、改建项目也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,实行排污许可制度。关中地区是陕西乃至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,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。
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说。第三工程:实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程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,实施机动车管理总量控制措施,严格执行各类车辆排放标准。西安热电厂、3402厂、西安日化等用煤大户,矗立在西郊的城市发展空间,在西安市市区规模不大的时期,这样的布局似乎合理。而正在积极推动的工业退城,也并非简单地消灭工业,而是依赖搬迁的机遇,将工业升级改造,使之在新城中清洁生产,服务生活。
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说。陕北地区作为陕西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地,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。
第二步,2014年1月1日起,按照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(GB3095-2012)》评价环境空气质量。遇重污染天气时,暂停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和渣土运输,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停产、限产,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停驶部分机动车。完善空气质量重污染日应急预案,指导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。但随着西安市的迅速发展,城市的空间和城区的环境则越来越受制于工业企业。
按照《西安市二环内及二环沿线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办法》的要求,各区县、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、工业资产经营公司等有搬迁企业的单位,按照市搬迁办的统一安排,陆续采取先易后难、稳步推进的原则,负责本地或本单位企业的搬迁工作计划。陕西省还将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,计划从2015年起,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.275亿吨以内,到2020年,力争实现零增长。不仅如此,陕西还将有力实施五大工程,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,有效保证群众呼吸新鲜空气。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出发,西安市三环以内的主城区将作为服务业聚集区,不再安排工业项目,现有生产型工业企业逐步迁往渭北工业区或其他开发区。
工业,挺起经济发展的脊梁。这些举措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,提高城市功能、促进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。
从2013年1月1日起,按照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(GB3095-2012)评价环境空气质量。早在2006年底,西安市就开始启动工业退城,截至目前,全市共完成了155户企业的搬迁改造。
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,减少城区裸露地面。其实早在2006年8月份,西安市委、市政府就出台了《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》以及《西安市二环内及二环沿线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办法》等7个配套文件,以加快西安工业结构调整步伐,有效利用土地、资金、厂房、基础设施等资源,形成产业聚集、优势互补、错位发展的工业格局。通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保综合防治、生态修复等,构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带的生态安全屏障。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姚晓军这样定义我省的空气质量现状。从今年7月1日开始,西安市已分别在新城、莲湖、碑林、雁塔、灞桥、高新6个区设置了PM2.5监测点,以及一个投资1600万建立的超级站。工业布局的优化、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随之提上议程。
从PM2.5年均浓度形成的卫星解析图上可以看到,陕西省颗粒物污染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,关中地区尤其明显、陕北次之。而现位于渭北工业区高陵组团的陕汽集团通过搬迁改造后,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迅速提升,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56.95亿元,并在2008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,产销各类汽车突破6万余辆。
由山西西南开始,陕西省韩城、渭南,沿渭河谷地向西到宝鸡呈现一条明显的东北、西南走向污染团带,并形成以西安、渭南为中心的高污染区。安装了全国一流的电机生产装配喷漆线,添置了34台数控车床等先进生产设备,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升,整体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
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和硬化工作,推进森林城市建设,有计划推进公共地段片林建设和屋顶绿化工程,建设公路、铁路两侧绿化带,实现设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。为了控制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,《方案》要求到2012年,西安市和西咸新区建成区除集中供暖设施以外区域全面禁煤,其他设区城市禁煤区、限煤区面积应达到建成区面积的80%以上。
继重拳出击治理水污染后,陕西空气污染在未来三年也将伴随季风,飘散而去。严格控制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。不仅如此,西安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领导小组,主要负责统筹规划、组织协调解决有关搬迁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,推动二环企业的搬迁工作。在2013年底前,在西咸新区、延安市各建成1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超级站,两个环境空气质量背景值监测站。
2013年1月1日起,按照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评价环境空气质量,宝鸡市、咸阳市、铜川市、渭南市、延安市和杨凌示范区发布PM2.5日均值、各监测点位实时监测值。这一目标的难度,可想而知。
林林总总的开发区、工业园区不仅产业定位明确,更成为西安市二环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主要承载地。自2015年起,上述市(区)以外的省内其他设区城市、西咸新区发布PM2.5日均值、各监测点位实时监测值,所有县城发布PM2.5日均值。
第五工程:实施联防联控预警工程。陕西省将建立天眼遥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,组建省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发及质控中心,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,让群众及时知晓监测结果。
2012年,我省启动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行动,逐步将重污染企业从城市、村镇等人口集中居住区搬迁至相关园区。建成了试验能力达1万千瓦的综合试验站,在全国中小电机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。第一工程:实施工业污染源防治工程加强燃煤企业污染治理,对现役火电机组、非电燃煤锅炉实施烟气脱硫、脱硝,改造除尘设施。实施二环企业搬迁改造是西安市抓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,通过实施企业搬迁改造,有利于企业实现产业配套、资源整合、设备更新、技术升级、管理创新,促进企业发展壮大。
位于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十路的西玛电机,联合厂房建筑面积比老厂区生产作业面积增大了2万平方米,通过整体搬迁,使企业获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。第二工程:实施城市大气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,各类建筑、道路、市政施工必须设置围挡,湿法作业,严控渣土车遗撒。
同样,西安市新近大规模建设的渭北工业区,无疑为工业退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平台。不仅现有工业结构不尽合理,随着城市骨架不断拉大,西安市原有工业布局,尤其是高能耗、重污染、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安全生产的工业企业已经不能适应在原址发展,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。
参照最新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PM2.5标准的0.075毫克每立方米,总体平均还未超标,达到二级标准的实际天数37天,占总天数的84.1%。规划定方向、项目定用地、土地定产出,高强度投入,高密度开发、高效率用地,这三定、三高原则,使得西安市的搬迁企业产出与用地规模挂钩,在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,保证了符合条件项目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